【社群經營】主流社群、創作平台的觸及實驗,猜猜哪邊成效最好?

Organic Reach Contest / 社群、創作平台的自然觸及競賽


要從任何社群或創作平台獲得流量,其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每位內容創作者、品牌經營者,應該每天都在思索如何從平台獲得流量,所以大叔特別針對 Facebook、Instagram、Threads、YouTube 這幾個台灣的主流平台來做自然觸及 (Organic Reach) 實驗。


主流平台的觸及實驗

這個實驗的初衷,主要是想瞭解目前哪個平台最有「流量紅利」!

自然觸及率通常會隨著「平台年資」而遞減,每個平台為了增加廣告營利,勢必要降低自然觸及率。不過網路上只能找到相對抽象的說法,所以大叔決定自己來實驗各大平台的演算法運作,下面先來分享這次實驗的平台和受眾。


這次實驗素材是各大平台都熱推的「短影音內容」,雖然影片的內容是和「年長者肌力訓練」有關,但我認為這個內容相當中性,不會造成太大的實驗差異。(影片長度為 31 秒)



自然觸及率的實驗結果 (單獨分析)

由於過去「布蘭特大叔」的核心是在網站,也讓各大平台的經營屬性及目的都不太一樣。雖然整體強度有些差別,但是用追蹤數將「自然觸及率」還原,還是能得到有參考價值的數據。

由於每個平台分的數據不太一樣,所以這邊先幫大家分開介紹,最後再做一些數據整合,讓這次的實驗更有參考價值。

1 - Facebook / 布蘭特大叔 / 1,879 位追蹤者

  • 觀看次數:817 次 (每人平均觀看 1.92 次)
  • 觸及人數:425 人 (追蹤數的 22.61%)
  • 觀看時間:127 分鐘 (平均觀看時間 9.32 秒)
  • 互動次數:42 次 (互動率為 9.88%)
  • 觀看比例:追蹤者 81% / 非追蹤者 19%

數據想法:
FB 的觸及核心為「追蹤者」,大叔認為粉專追蹤者的鐵粉含量算高,所以觸及效果還是相當不錯,不過自然觸及在影片發布的兩天後逐漸停滯。

Facebook 的自然觸及率其實不差,適合與鐵粉維繫關係
▲ Facebook 的自然觸及率其實不差,適合與鐵粉維繫關係

2 - Instagram / 布蘭特大叔 / 422 位追蹤者

  • 瀏覽次數:1,520 次 (每人平均觀看 1.19 次)
  • 觸及人數:1,277 人 (追蹤數的 302.60%)
  • 觀看時間:沒有參考數據
  • 互動次數:58 次 (互動率為 4.54%)
  • 觀看比例:追蹤者 8% / 非追蹤者 92%

數據想法:
IG 的觸及核心為「非追蹤者」,也就是說 IG 的陌生開發能力會比 FB 強,優秀的影片內容更能拉高互動或漲粉,不過自然觸及也會在影片發布的兩天後逐漸停滯。

Instagram 擁有比 Facebook 更強大的陌生開發能力
▲ Instagram 擁有比 Facebook 更強大的陌生開發能力

3 - Threads / 布蘭特大叔 / 21,188 位追蹤者

  • 瀏覽次數:8,188 次
  • 觸及人數:沒有參考數據
  • 觀看時間:沒有參考數據
  • 互動次數:181 次 (互動率至少為 2.21%)
  • 觀看比例:沒有參考數據

數據想法:
Threads 是 Meta 的新興平台,雖然許多數據和 FB 或 IG 不同,沒辦法確認觸及人數,但可以確認的是流量非常驚人。

Threads 是新興平台,自然觸及率應該不會差
▲ Threads 是新興平台,自然觸及率應該不會差

4 - Threads / 個人帳號 / 118 位追蹤者

  • 瀏覽次數:661 次
  • 觸及人數:沒有參考數據
  • 觀看時間:沒有參考數據
  • 互動次數:29 次 (互動率至少為 4.38%)
  • 觀看比例:沒有參考數據

數據想法:
為了驗證 Threads 平台的數據可靠性,大叔也用個人帳號再發佈了一次,我認為 Thread 應該是目前 Meta 旗下自然觸及率最高的平台,所以台灣人喜歡用 Threads 不是沒有理由的。

即便是追蹤數很少的 Threads 帳號,也能有不錯的流量紅利
▲ 即便是追蹤數很少的 Threads 帳號,也能有不錯的流量紅利

5 - YouTube / 布蘭特大叔 / 441 位追蹤者

  • 瀏覽次數:732 次 (每人平均觀看 1.00 次)
  • 觸及人數:727 人 (追蹤數的 164.85%)
  • 觀看時間:246 分鐘 (平均觀看時間 20.16 秒)
  • 互動次數:19 次 (互動率至少為 2.61%)
  • 觀看比例:追蹤者 1% / 非追蹤者 99%

數據想法:
YouTube 是專為影片觀看者而生的平台,所以短影音的曝光效率並不輸 IG 或 Threads 太多。但有別於 Meta 的社群平台,YT 觀眾的注意力似乎比其他平台來得更好。

YouTube 短影音曝光效率也不錯,而且觀眾注意力更好
▲ YouTube 短影音曝光效率也不錯,而且觀眾注意力更好


自然觸及率的實驗結果 (綜合分析)

由於大叔各大平台的追蹤數都不一樣,所以會將各項數據還原成「平均數」來看,不過有些平台提供的數據不完整,部分項目要大家稍微發揮一些想像力。

雖然這次的實驗素材和平台屬性不一定能完美契合,但是我認為整體數據仍舊有高度參考價值,希望它們能對大家經營各個平台時有幫助。

1 - 每人平均瀏覽次數:

Facebook (1.92 次) > Instagram (1.19 次) > YouTube (1.00 次)

數據想法:
由於 Threads 缺乏觸及人數的數據,而且短影音只能用「貼文」形式呈現,所以沒辦法和其他平台比較,不過它有可能介在 FB 和 IG 之間。

2 - 觸及人數對比追蹤人數:

Instagram (302.60%) > YouTube (164.85%) > Facebook (22.61%)

數據想法:
在 IG、YT、Threads 建立短影音策略,應該都能收到比自身追蹤人數還多的曝光。若有考慮陌生開發,就要特別強化這 3 個平台的內容建置!

3 - 每人平均觀看時間:

YouTube (20.16 秒) > Facebook (9.32 秒)

數據想法:
雖然我們無法透過每人平均觀看時間,來瞭解 IG 和 Threads 的實際觀看效益,但 YouTube 的觀眾注意力真的讓人感到相當驚艷!

4 - 平均互動率:

Facebook (9.88%) > Instagram (4.54%) > Threads (4.38%) > YouTube (2.61%)

數據想法:
「內容好感率」可能跟平台觀眾呈現高度相關,當我們在陌生開發之際,也許要建立不同的互動率標準,才能客觀評量影片的實際成效。

5 - 非追蹤者的觀看比例

YouTube (99%) > Instagram (92%) > Facebook (19%)

數據想法:
YouTube 不只有高度專注力的收視群,還能建立高強度的陌生開發,反觀 Facebook 的粉專經營就顯得困難重重,可能真的需要透過廣告才能給足宣傳力道。

每個社群或創作平台都有他們的特色,經營者需要好好思考如何營運
▲ 每個社群或創作平台都有他們的特色,經營者需要好好思考如何營運



延伸閱讀:

【社群經營】主流社群、創作平台的觸及實驗,猜猜哪邊成效最好?
【社群經營】幫網站完成 Threads 認證,建立可靠的雙向連結
【社群經營】部落格文藝復興運動,Threads 平台開啟了全新可能!
【社群經營】Meta 即將收緊自然觸及,Threads 流量紅利不再?
【社群經營】從 Threads 的洞察報告,來分析目前經營成效!
【社群經營】找出流量密碼,分享一些 Threads 的經營觀察!
【社群經營】現在還撈得到社群紅利嗎?有的,就在 Threads!
【網站經營】部落客別再癡癡等業配,趕緊用 Google AdSense 創造被動收入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更多內容,歡迎關注『布蘭特大叔』

部落格:https://bit.ly/UB-WebSite
FB 專頁:https://bit.ly/UB-FB
YouTube 頻道:https://bit.ly/UB-YouTube
Threads 脆:https://bit.ly/UB-Threads

張貼留言

0 留言